不怕死就别看?看了更怕死
本期谣言主题为——解密健康养生、疾病类"谣言"。
本期谣言报告选取2015年4月10日至2015年6月5日周举报数排名前100的“谣言”文章共600篇
六大“谣言主题”
(注:一篇“谣”文或涉多个谣言主题,所涉谣言均已被微信辟谣中心进行处理)
(4月10日——6月5日)
图1,金钱类和健康养生、疾病类主题波动范围在20%左右,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类“谣言”主题较稳定,波动幅度在10%以内。
图2,社会秩序、呼吁求救类主题波动范围在5%到20%之间,政治/政策相关类主题则逆势上涨到20%左右。
(以上两图横轴以4月17日、4月24日等一日表示一周绘出这折线图)
研究发现,健康养生、疾病主题“谣言”在引起读者恐慌情绪和死亡焦虑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。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大揭秘。
超过三分之一(32.2%)的疾病、健康类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。在这些谣言里,生病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,例如含有激素、致癌的牛奶;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的小龙虾等。
在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谣言中,30.8%都提到了癌症。癌症因其致死率高,治疗过程痛苦,常见,病因复杂等原因,成了谣言们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大杀器。
人们的安全感从何而来?答案是我们熟悉的事物——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感到安全,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我们感到安全。而谣言,就是要剥离你的安全感,告诉你平时食用、使用时未加思考的东西,突然变成了致命毒药。
对技术的恐惧,很多时候来源于不了解。未知的事物总是让人不安,那些如在云端的科技,也就常常让人觉得无法掌控。
多年以来,一部分国人一直将日本和美国当作假想敌。谣言也不忘了利用这种心理,让日本和美国背黑锅。例如《小龙虾是一种虫》等。
74%的健康养生、疾病类主题谣言都用了感叹式标题:如《不要再吃鸡蛋!一个养鸡场老板女儿带血的忏悔和劝告!!!》;27%的健康养生、疾病类主题谣言都用了命令式标题:如《医院开会被偷拍,全中国人民惊呆了,往死里传!》。这些感叹式和命令式标题都抓住了文章要点,并且通过强烈的表达方式来告诉读者“我很重要!快点开我!”
文章中感叹号“!”大行当道。感叹号的大量使用其实体现了文章作者主观情感的注入,这使文章有失中立、客观的立场。无语、死定了、无法忍、呵呵、惊呆了等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了文章口语化严重的特点,这不符合专业写作的要求,因此文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大打折扣。
“谣言”文章如《不要再吃鸡蛋!一个养鸡场老板女儿带血的忏悔和劝告》 中,诸如“对不起,我们错了”、“我也会力劝家人改行”的语句看似饱含真情实感,实则想要感动读者,以引发共鸣,最终唤起读者的恐慌情绪,让读者不得不转。
谣言们深知视觉语言的直观与强大,大量使用图片和视频佐证自己的论点。涉及疾病健康类的谣言,在使用图片视频时的一个共同点便是:想尽办法恶心你。
文章结尾不忘来几句温情的话,如“老朋友将此文分享到朋友圈,很多亲朋好友都会赞美和感激你的!”、“为了你爱的人,动动手指!让周围的朋友都了解吧! ”这类的温情脉脉的话语,目的是想激发读者的善良并促成实际的转发。
健康养生、疾病类主题“谣言”本身的含金量并不高,这些“谣言”难以通过文本实际有价值的内容来说服读者(中枢说服途径)。于是,“谣言”们采取了频频点明信息源来自专家学者或专业机构,如“中国银行”领导高层、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、加拿大的肿瘤专家等让读者将“权威性”的线索与文本联系起来,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(边缘说服途径)。
这些“谣言”文章里的信息源大都模糊,如“我朋友的父亲有幸参观了肯德基的鸡厂”,那么问题来了,鸡厂的具体位置在哪里?模糊的数据,一笔带过。如果读者没有进一步思索的话,很可能就会掉入了“谣言”的陷阱里。
激素催生技术、抗生素、硫化促进剂、矿物性毒化水体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“谣言”看起来“头头是道”。这些专业术语,非专业领域绝大部分读者根本看不懂,而且还会觉得很有道理。大量使用专业主语已经成为“谣言”们提升自己逼格的一大利器。
动机,有时比事实更重要。例如,你父母递给你一瓶饮料,你会毫不犹豫地喝了它,但陌生人递来,你可能就会三思了。这是因为,父母不太可能有害你的动机,但陌生人却可能。谣言就拼命地想伪装成你父母,不过这比较难,所以通常更像邻家大妈,语重心长地说这都是为你好。所以,谣言们一边传播着让人恐惧的信息,一边呼吁你为了家人和朋友转发。
谣言,往往会引起争议,于是在争议中为自己穿上道德的铠甲就显得尤为必要。例如在关于肯德基的谣言中,文末就高呼到“不管是爱国的中国人,还是爱国意识淡漠的中国人,总肯定是会为自己的孩子的身体健康要考虑的吧!拒绝洋快餐!!”表面上看,这句话呼吁地是为孩子的身体健康考虑,但其中“中国人”和“洋快餐”这样的对立词语,表明了作者在划分敌我、上纲上线。
为了强调食品有害,谣言们通常会细致地描写养殖环境的恶劣境况:鸡被关在狭窄的笼子里度过一生,被注射激素,甚至被迫“长”出三四只翅膀等,这些动物如此悲惨,吃了它们,似乎悲剧就会通过消化道转移到我们身上。这利用了人们的共情心理,无论动物的悲惨和我们的健康有没有科学的联系,一旦想到我们所吃的东西是如此不快乐,我们似乎也就快乐不起来了。于是有谣言呼吁,“没有买卖,就没有杀害”,强调杀生的因果报应,劝我们向肉食说不。
(一条热门的谣言常常会被多个公众号转发,我们将其在各个公众号上收到的举报数目进行合并后排序,得出近期“最热”的5条谣言。)
每看一篇“谣言”,仿佛都是在进行一场历险,读者常常经受着莫名的恐慌。更为糟糕的是,“宁可信其有”式的恐慌之后的转发会把这种恐慌情绪传递给更多的人。最怕的是这恐慌到最后并没有在实质上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,反而是导致没必要的精力浪费。因此,我们要在不遗余力地阻击“谣言”去阻止恐慌情绪的传播的同时,不断加快辟谣的步伐,让真相传播得更远。掌握了真相,才能真正让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增强,生活满意度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。
【报告简介】《微信“谣言”分析报告》由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、微信、宏博知微合作推出,每月一期,旨在利用数据来分析微信“谣言”的类型特点、传播特征,并在此基础上一起协助网民们炼成“火眼金睛”,能够识别谣言、防范谣言和阻击谣言。